布鲁氏菌病有哪些临床表现?能治愈吗?
人患布鲁氏菌病后的临床表现有发热、多汗、乏力、骨关节和肌肉疼痛、淋巴结肿大、肝脾肿大、男性患者可发生睾丸、附睾肿胀等,女性患者可发生乳腺炎等。
发热: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。可见于各期病人。发热常伴有寒战、关节肌肉酸痛、头痛、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状。热型不一,变化多样,常见有以下五型:波状热型、不规则热、间歇热型、弛张热型、长期低热型。布鲁氏菌病患者在高烧时神志清醒,痛苦也较少,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化,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鲁氏菌病所特有;
多汗:也是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,尤其急性期患者,出汗相当严重,多数据患者与发热一起出现,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,常常湿透衣裤,使患者感到紧张、烦躁,甚至影响睡眠。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;
乏力:大多数布鲁氏菌病患者均有这一症状,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。轻者虽可以从事一般性工作,但容易疲劳,而且不易消除,所以此病又俗称称为“懒汉病”;。
骨关节和肌肉疼痛:也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症状,经常是患者前来就医的主要原因;
淋巴结肿大:多发生肿大,有时化脓后形成瘘管,从脓汁中可分离到布鲁氏菌;
肝脾肿大:肿大的肝脾质软或呈中等硬度,半数有压痛;
男性患者可发生睾丸、附睾肿胀,疼痛,阴囊充血水肿,多为一侧性,急、慢性期均多见。
女性患者可发生乳腺炎,输卵管炎,卵巢炎,子宫内膜炎等。
人患布鲁氏菌病后病程长短不一,以3-12个月者居多。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,措施得当,一般预后良好。个别患者未经治疗也可以治愈,但也有些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,反复发作,迁延数年,甚至终生不愈,严重影响劳动能力,布鲁氏菌病本身不易引起死亡。
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?
养殖户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:饲养家畜要圈养。避开水源。不得散放、串街、混放。人畜分居,无论是成畜还是幼畜,都不要放入室内饲养。牧区在产羔季节千万不要把牲畜放在毡房内,也不要把牲畜放在人们生产、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等。不要用人用的盆或碗去喂养家畜,无论大人和小孩都不要和羊羔玩耍。饲养过牲畜的场所应进行消毒。特别是出现牲畜流产时,一定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,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。注意个人卫生防护。进行照料牲畜、清洁圈舍等劳动时,要佩戴手套、口罩等防护用品,劳动后要彻底清洗;
家庭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:注意饮食、饮水卫生。不吃不清洁的食物,饭前洗手,不喝生水。特别是肉、奶等畜产品,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,不可食用生肉、生奶等。家庭用的菜刀、菜案,要生熟分开;切了生肉的刀、案,也要用热水消毒,避免污染其它餐具;
如何防止经皮肤黏膜感染布鲁氏菌病: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、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,除备有工作服、橡皮围裙、帽子、口罩和胶鞋外,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,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,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。剪毛、收购、保管、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,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,不要赤手接触皮毛,工作后要洗手,洗脸和洗澡,工作场地应及时清扫,消毒。皮肤、手如有刮伤,破损,要及时消毒、包扎。
什么是布鲁氏菌病?哪些人容易感染?
布鲁氏菌病又叫波状热,俗称懒汉病。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、畜共患传染病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其为乙类传染病。
人主要是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制品感染发病,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,特别是骨关节。
人患布鲁氏菌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烧、多汗、乏力、关节和肌肉疼痛、有的还会出现肝脾肿大、睾丸肿大等。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。如不及时治疗,很容易转为慢性,慢性后就很难治愈。
凡是接触患布鲁氏菌病家畜及其制品的人员,或是生活在疫区与患病家畜污染的环境有接触的人,都有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病。其中,饲养、管理、屠宰家畜的人员,畜产品收购、运输及加工人员,畜牧兽医人员等,更容易感染发病。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接触患病牲畜机会的多少有关。
牧区人们以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为主,饲养的牲畜数量多,平时的食物(奶肉)、部分衣服、住的毡房、帐棚、蒙古包等多数都是从家畜获得,人们与家畜接触的机会比较多,所以当有病畜存在时,人们很容易被感染。
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人们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,兼养少量家畜作为副业,家畜的数量相比牧区少,人们接触的机会也少,所以得布鲁氏菌病的机会小于牧区。但是,近年来由于这些地区大力发展家畜养殖,越来越多的农民家中开始养殖牛羊等牲畜,增加了这些地区人们得布鲁氏菌病的机会。
城镇居民很少饲养家畜,所以直接接触家畜比较少,得布鲁氏菌病的机会也最小。但是在靠近牧区的城镇以及大、中城市的屠宰加工及皮毛乳肉企业中,因为生产过程中的接触而导致许多工人发病。城镇居民也有因食用未经严格灭菌的奶及奶制品和未烤(煮)熟的肉类而感染发病的。